干洗技術源于19世紀初的一次偶然發現,盡管有幾個不同版本的傳說,但大都是說無意中將臟的衣物落入溶劑中,竟然發現變得很潔凈了。于是,在1840年法國巴黎第一次出現了在洗衣廠正式使用干洗衣物的方法,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干洗技術。當時所用的干洗溶劑正是石油類的碳氫溶劑,所以干洗技術是從碳氫溶劑即石油溶劑開始的。到了1926年,出現了一種叫做Stoddard(斯托達德)的石油干洗溶劑,這是專門為干洗而設計,而且配備了使用這種溶劑的干洗機,這種干洗機已經具備了洗滌、脫液的功能,盡管機型尚且比較簡陋,但是干洗機的基本雛形已經形成。并且出現了應用這種技術服務于社會的專業洗衣店。
人所共知,碳氫溶劑(石油溶劑)確實能將油性污垢中的大部分洗掉,但是由于其溶解范圍相對較窄,所以洗凈度仍然不能盡如人意,而更為重要的是碳氫溶劑的易燃易爆的缺點給洗衣業帶來層出不窮的災害和隱患。安全問題一直困擾著洗衣店的干洗業者。由此,人們開始尋求既能把衣服洗得很干凈又具有一定安全性的新型干洗溶劑。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一些發達國家開始采用三氯乙烯作為干洗劑,此后也有使用四氯化碳和三氯三氟乙烷(CFC-113即氟里昂)等作為干洗溶劑的。但是這些溶劑中有的脫脂力太強,對纖維傷害明顯;有的毒性較大,對從業員工及洗衣顧客帶來健康影響;有的則對一些染料造成損傷,使衣物明顯退色等等。最后都被淘汰出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四氯乙烯以其所具備的較為均衡的條件脫穎而出,成為新型的干洗溶劑。它具有脫脂去污力適中,化學穩定性好、不燃、不爆、無閃點,毒性較小,容易回收等優點。從而迅速成為干洗溶劑的首選。同時機械行業和電子元器件業作為清洗劑、皮革行業作為原皮脫脂劑也得到廣泛應用。自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至今作為干洗溶劑已經安全使用了六十余年,其他行業也使用了六、七十年。然而四氯乙烯并非是盡善盡美的干洗溶劑,它仍然屬于具有一定毒性的有機溶劑。各種有機溶劑對環境的影響,人們也在不斷的提高認識。以追求更為盡善盡美的干洗溶劑為目的的研究開發工作也一直在進行。其中一些研究人員轉而返回原來起點,重新探索碳氫溶劑干洗的可行性。自七十年代以來一直不曾停止,到了九十年代中形成規模。1997年美國拉斯維加斯洗滌博覽會上大力推出安全可靠一體式全封閉石油干洗機和DF2000碳氫干洗劑,正式形成熱點。自此碳氫溶劑干洗在各國發展開來,其中發展最快的當數日本、韓國地區。歐洲北美多數仍在使用四氯乙烯干洗,某些國家甚至還在使用CFC-113干洗。但是干洗機的機型、結構已經多次更新換代,至今歐洲北美地區的四氯乙烯干洗機基本上全部為高回收,低排放,低消耗的全封閉型干洗機。除去四氯乙烯干洗和石油干洗以外,目前也有一些研究機構不斷尋求更新型的干洗模式,如二氧化碳干洗和硅烴干洗等。在歐洲,獨辟蹊徑的濕洗技術方興未艾。盡管濕洗不屬于干洗范疇,但是它以較高洗凈度;更符合環保要求;更能保證衛生要求和適用范圍較寬而迅速普及。僅數年間,濕洗技術在歐洲的覆蓋面已超過30%的洗衣業,并有繼續擴大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