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互聯網熱無疑是由BAT(百度、阿里、騰訊)帶動的,“互聯網+”的概念也是馬化騰2012年提出的。如果在2012年企業家投資“互聯網+”,這個企業家一定賺得盆滿缽滿,但是2015年投資“互聯網+”就很難說?!

現在有人又說:“互聯網+”時代己經來臨它不只是淘寶網購,它不只是020,它不只是智能穿戴,它不只是移動終端,它不只是物聯網,它不只是云計算,它不只是大數據,它不只是一個時代的結束,更不只是一個時代的開始,它是“互聯網+顛覆”,是顛覆傳統企業模式的一種新思路,新方法,是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在互聯網新形勢下的一種重生,一種革命?!看!這似乎又把“互聯網+”抬得太高?鑒于此我認為應該冷靜一下,看看全球一些“互聯網+”創建者和帶動者在做什么?
拿我國的“互聯網+”帶動者BAT來說,它們關注的已經不全是“互聯網+”了。阿里收購了很多硬件型的公司,據說準備搞汽車,一種全新的、無人駕駛的、智能的電動車。百度在搞中國大腦、百度眼、神燈、翻譯機。騰訊在構建互聯網基礎架構,同時上馬玉微信支付配套的新POS機。拿美國“互聯網+”創建者如谷歌、亞馬遜、AUTODESK、FACEBOOK來說,如今這些公司還在聚焦“互聯網+”嗎?
當然沒有了。在“新硬件時代”到來之時,這些科技巨頭都在市局圍繞硬件的產業。正如本刊《商海擷英》欄目里說的:谷歌過去是一家純互聯網公司,如果不打開它的網站,開始谷歌搜索或谷歌地圖,你體會不到它的存在。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大街上,一些很酷的人帶著谷歌眼鏡,招搖過市,一些更酷的人坐上無人駕駛汽車,軍隊里那些懶散的士兵,把沉重的背包放在谷歌智能機器馱驢上,自己悠閑地散步;亞馬遜先造出了電子閱讀器KINDLE,現在正在完善多軸無人飛行器為它送快遞;AUTODESK利用3D打印機打出來的假肢讓殘疾人變成了炫酷人群;FACEBOOK用虛擬設備讓年輕人體驗“真實世界”;而蘋果用智能手機在引領了“新硬件時代”后,又推出了智能手表??梢姰斀襁@些科技巨頭和那些極客和創客(GEEK&MAKER)引領著“新硬件時代”到來?;ヂ摼W的世界里,有一個規律:“數一數二,不三不四”。

由于互聯網的“超級馬太效應”,一個細分市場只有第一名和第二名有存在的價值,第三名以后的土地上,將寸草不生,商業營養嚴重缺乏。這就告訴我們不要盲目跟風,還是總理說得對,要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結合企業發展實際,在企業軟件應用基礎上,在企業洗滌設備硬件上不斷創新,迎接“新硬件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