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行一種說法,即29歲以前,屬于青春“保質期”,29歲以后,就Timeout(過期)了,這就是所謂的“29歲現象”。因此,如要在青春歲月里有所突破,創出一翻事業來,就宜趕在青春“過期”之前。“三十而立”的古訓讓現代職場中許多29歲的男人出現惶恐,表現在看書、學習注意力不集中;對外界事物的興趣忽高忽低;設定的工作目標或高不可攀或放棄追求;對下屬或要求過分或聽之任之,對親友不耐煩,老虎屁股摸不得,倦怠和迷惘,成為“29歲現象”里的男人們的普遍心理。
29歲現象較為普遍,對于不少已經成功或者尚未成功的人士可能在職場經歷中都會遇到,只有少數一帆風順的人,可能較少面對這個問題。內因是沒有足夠地反省自己,內在潛能沒有充分地釋放出來,外因則與自己所選擇的行業、工作單位和工作部門等不適合自己有關。
創業與打工,哪個風險更大?
創業與打工,哪個風險更大?許多人會想當然地認為,當然是創業的風險更大啦。其實,創業與打工都有一定的風險。很多說創業風險大的人,他實際僅僅是從金錢這個原始的角度來看待問題的,并沒有從整個人生不同發展階段的規劃來分析。因為人生心理的快樂程度不能忽視,創業的人,是痛并快樂的,而打工的人則是快樂并痛著。
打工人群壓力大不大?看看書架上最近賣得特別火的那些書的廣告詞就知道了:上班族的福音、減壓、舒緩精神疲勞、治療“辦公室綜合征”……再有,報紙雜志上,諸如如某某公司的某某精英因工作壓力巨大,跳樓自殺之類的新聞并不鮮見。很有可能,上班族的壓力已經超過了創業者的原始壓力。
打工者面臨的風險和壓力是無處不在的。
工作待遇低吧,自然是擔憂了今天擔憂明天;工作的薪水報酬較高呢,又擔心因為工作的失誤而影響地位和待遇,原因就在于薪水是別人給的,所以心里總會有一種不踏實感。這也是實際生活中很多收入較高的人選擇創業的心理因素之一,他們需要更大的心理釋放,需要更大程度去實現價值,所以對他們來說,創業更有樂趣。
打工并非一本萬利,那創業又如何呢?
創業需要好的項目和資金的支持。打工需要良好工作態度和豐富經驗。否則都可能會被淘汰出局。在實際生活中,創業虧損后,大多數人寧可接受教訓和總結經驗,從頭再來,而不愿意再去打工。這就說明,其實創業是得到了更多的價值性的東西,至少他還敢再來。
打工好還是創業好?
從某種程度上說,打工是在燃燒青春,當生病、年老不能工作時,收入會減少,生活就會沒保障。創業不同,它是在建管道,為的是讓收入如自來水管道中的水一樣,不管什么時候,都能源源不斷的流進來,并且惠及子孫后代,初期是辛苦的,后面是甜美。
創業和打工只是兩種生存狀態,如果要說風險誰高誰低,那么就要因人而異,具體情況具體看待了。二十幾歲的男人,千萬不能創業者就是強人,打工者就是安逸之人,而貿然地辭掉工作去創業。
創業者需要具備哪些素質?
第一、是商業敏感
你有沒有對財富的敏銳嗅覺力?你能不能從看似不相干的事情或者極其細微的事情中發現巨大的商機?如果你打算創業,你就得先好好審視自己是否具有商業敏感。
因此,創業者從細小的生存細節,了解自己的潛質,確立自己的創業方向,是至關重要的一步。當然,有技術而無經營頭腦并不要緊,你還可以請有這方面才華的人加盟做你的CEO!
第二、善于抓住機遇這條變色龍
二十幾歲的男人,在抱怨機遇難求時,卻沒發現這樣一個事實:李想、茅侃侃這些80后的創業代表們,引領他們走向成功的,并不是什么傳統的創業資本,而是他們的知識和智慧。
羅丹說:“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對機遇而言,亦是如此。